智慧教研新视听

“分享”让快乐加倍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从幼儿开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分享就开始了。因此在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幼儿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习惯尤为重要。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优秀的品质。而生活中不愿分享的幼儿比比皆是,极易造成幼儿自私、不为他人着想的习惯。那么幼儿园该如何家园配合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分享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幼儿的学习常常借助观察与模仿完成,教师日常行为举止都会成为幼儿学习模仿的资源库,并伴随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做好自身榜样,并鼓励和引导家长,尽力发挥自身行为的隐性作用。例如:教育活动中开展分享活动,每名幼儿带一份最喜爱的小零食来园,教师鼓励幼儿朋友们一起分享;做完游戏非常开心,可引导幼儿互相说说为什么开心;组织集体谈话活动互相说说“跟同伴分享一件开心的事情”;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建议幼儿互换玩具,分享你的快乐等等。教师和幼儿通过自身对物品、情绪的主动分享,能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体验,然后逐步产生分享的动机,树立分享的意识。

二、换位思考,理解幼儿分享中的特殊行为

对于幼儿的分享行为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行为(如有的幼儿不管教育者怎么引导,就是不愿意分享),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家长群、家园互动园地、订阅号等网络媒介与家长一起进行交流讨论。由于家长们各自的教育经验不一样,可能对某些行为观察得更仔细、认识更准确,因而教师与家长们进行交流讨论,不仅可以促进思想上的碰撞,还能相互学习经验。以我观察到的畅畅小朋友为例:每周五下午的“荆楚教育活动谈话时间”,畅畅正在跟大家展示周日跟家人去花博会买的彩色风车,它比一般的风车更大更鲜艳,幼儿们听完介绍一拥而上伸出小手都想摸摸。畅畅一看急了,赶紧把风车藏在身后:“你们不也带了玩具吗?去玩自己的啊,这是我的。”她之所以出现不愿分享的行为,可能是因为物品对他有着非同一一般的意义,如是重要他人送的礼物、一直期盼能够拥有的东西、物品本身就较为少有等。当幼儿自身的需要还未得到充分的满足时,是很难做出分享行为。除此之外,幼儿不愿意分享还有可能是由于他当时身体状况不好或心情不佳,以及对方是他不喜欢的人等。因此,开展分享教育时,不能一味地要求幼儿做到分享,有时幼儿的独享行为是有特殊缘由的,教师要善于分析这种特殊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需要,最终对症下药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

三、家园互动,帮助家长掌握分享教育的方法

家长在进行分享教育的时候,有较为明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教师应从专业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一些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导。

(一)理解分享意义

分享食物时,家长不是简单地叫幼儿把东西分给别的幼儿吃,更重要的是要给幼儿传达分享行为的实际意义,如“你把糖果分给幼儿,他们会觉得很开心,然后跟你一起玩,你们就能成为好朋友了”。其后,还要引导幼儿体验分享行为中的快乐情绪,并注重亲子间情感的交流和共鸣。

(二)鼓励分层分享

若是幼儿十分钟爱的玩具,要让其做出分享行为是不大可能的,强迫分享反而会让幼儿心理受创。而如果幼儿分享的是自己不在意甚至嫌弃的东西,就凸显不出教育的价值。只有将喜爱程度处于中等的物品进行分享,才能真正促进分享行为的建立。同时,当幼儿出现分享行为后,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弥补他的失落情绪,强化分享意识。

(三)提倡换位思考

基于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可建议家长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如问幼儿:“当别人不愿意把玩具给你玩,你心情会怎样?”你想想如果幼儿过生日的时候,不分蛋糕给你吃,你心里会不会难过呢?”

(四)传递分享方法

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分享规则的认识。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学习相关的分享规则文章系统的对幼儿进行分享规则的学习和建立,以促进其分享行为的维持和强化。

综上所述,学龄前幼儿缺乏分享行为习惯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缺乏分享意识与行为却会导致幼儿性格孤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和愿望,使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在客观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规范、有序,最终培养幼儿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养成良好的分享行为习惯,为其一生品德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玉龙幼儿园 
作 者:熊   菲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