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对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建设的思考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一、问题的缘起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今后一个阶段需要“扩大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提升质量”。我们欣喜地看到《意见》把“提升质量”提到了工作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我们坚持执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坚持贯彻《意见》精神,紧紧围绕“聚焦教育教学,提升保教工作质量”做了许多有益的教育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以此作为教研活动开端,以教师感兴趣的问题为驱动力,通过区域、园本教研形式,引导教师展开教育问题解决的系列研讨。本文以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康乐幼儿园“木趣坊”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对幼儿园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思考。

二、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教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增强教师对教育的问题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具体研究目标:一是为教师的成长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教研文化氛围,培养教师的学习研究习惯和意识;二是提高教师在教育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三是形成一套适合本园发展特色的木趣坊园本课程及一套完整的园本教研制度,加强幼儿园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建设。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理性地分析木趣坊活动对孩子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找出目前在问题驱动式园本教研活动下逐步推进木趣坊活动开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幼儿自主体验、创新开展木趣坊活动”的教育观点,理清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运用整体发展论、多元智能理论、自主探究理论,初步建立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构架。

主要研究内容:第一,以木趣坊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问题作为趋动,解决教师在教育教研和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总结提升指导策略;第二,全面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对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围绕研究目的,教师和管理者分别在木趣坊教研活动过程中,通过记录观察量表的方式,收集各阶段观察到的幼儿及教师的语言、行为等内容,并进行研究和分析。

2.调查法。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及家长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收获。

  (1)调查对象:教师、参加木趣坊活动的大班幼儿、大班家长。

  (2)调查时间:2014年10月~2016年6月。

  (3)调查内容:发放《木趣坊园本课程研发教师问卷调查表》《木趣坊园本课程研发家长问卷调查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设计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反馈汇总,分析归因,初拟实施策略。

  3.行动研究法。在观察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和家长问卷调查,提出木趣坊园本课程研发初期中的问题,并作出归因分析,初拟实施策略,并先行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本着寻找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措施、再寻找问题的螺旋形上升过程,再次进行行动实施,不断提高教育教研的成效。

  (1)研究对象: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康乐幼儿园大班幼儿和教师。

  (2)研究时间:2014年10月~2016年6月。

  (3)研究形式:开展了教育实验,通过记录、回顾与提炼等手段,不断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经验,形成相关成果。与此同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活动内容的选择、教师在活动中方法策略的运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以了解内容选择的适宜性以及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二)研究过程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康乐幼儿园是一所省、市两级示范性幼儿园,该园秉承“童眼看世界,童真育自主”的办园理念,围绕“自主体验”的教育特色,通过“四学期四模式”系列研究,逐步形成“乐学、乐问、乐思、乐辩、乐助”的“五乐”园所教研文化。

  1.第一学期(2014年10月~2015年1月):木趣坊活动区理念先行

  问题一,为何称之为木趣坊园本课程“IMP”研发之路?

IMP是Idea(理念、构思)、Make(制作、创造)、Process(过程、步骤)的简称;IMP作名词时,特指小淘气、顽童、小孩;作动词时,指的是“给……装上翅膀”,加强的意思。IMP寓意着本园在木趣坊课程的研发过程中,让这群活泼、俏皮、爱玩的小淘气们,通过与木材和工具的互动,在其过程中获得多维发展,给想象装上翅膀,载着自己的梦想飞翔。所以说,我们木趣坊园本课程也是一条“IMP”的研发之路。

  问题二,IDEA(理念、构思)——针对本园的“自主体验”教育特色,如何从实际出发,真正进一步彰显本园的课程文化呢?

  近几年,幼儿园围绕“自主体验”的教育特色,共开设了乐鼓童响、乐彩童真、乐幻童梦、乐球童扬、乐木童创等社团活动。幼儿园充分利用园内的环境特点,让环境与孩子互动,并以木工为切入点,为孩子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大胆尝试的平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而木趣坊课程正是多领域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在幼儿与木块、工具的互动过程中,幼儿操作的积极主动性、专注性是源于他们的兴趣需要。在各种操作遇到困难时,幼儿的表现是能主动想办法来克服困难,完成作品,并且能利用所提供的各类材料和工具,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究,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问题三,MAKE(制作、创造)——环境创设好了,我们需要给这个“与木头做游戏的环境”取个什么好听的名字,更能体现我们创设的初衷呢?

  “教育的路走得再远,也请不要忘记我们最初出发的起点——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做课程的初心就是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快乐,培养他们大胆探究、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通过“与木头做游戏”达到“趣”的目的,才是创设环境的初衷,这也是“木工坊”更名为“木趣坊”的缘由。

  2.第二学期(2015年2月~2015年7月):木趣坊亲子体验社团活动

  幼儿园要开展“乐木童创”的社团活动,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直面家长和教师的担忧。

问题一,幼儿园从环境创设和幼儿使用工具的角度,如何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呢?

  在2015年2月,该园向全园家长介绍了“乐木童创”社团的设想,并针对家长在安全方面的困惑,全面细致地介绍了幼儿园事先考虑到的问题和措施。木工活动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幼儿园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上严格把关:一是所购买的木工工具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保证孩子使用上的相对安全;二是为孩子配备齐全所需的防护设备,如眼镜、一次性口罩、围裙、手套,同时,考虑户外作业夏天南湖蚊虫多的现象,除了作好定期灭蚊工作外,特地为幼儿配备了驱蚊手环,提供最好的防护保障;三是在木趣坊活动区内的不同角度安装两个摄像头,全程录制孩子的操作过程。幼儿园将安全防护措施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体会到幼儿园是真心从孩子的发展需要出发的。

  问题二,如果您的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手不小心受伤了,您会怎么办?

  通过该问题请家长展开思考,并填写参加活动的反馈单,帮助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正视孩子在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该学期以亲子体验互动自愿报名的方式开展活动。幼儿园门卫师傅和保安人员都是有着丰富木工制作经验的师傅。在每天下午离园前的50分钟,幼儿园将有序安排亲子木工体验活动,请专业木匠师傅给予指导,让家长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

  3.第三学期(2015年9月~2016年1月):专职教师实施木趣坊活动

  问题一,幼儿园木趣坊除了为家长和孩子创设亲子互动体验环境外,能否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孩子在课程中体验收获呢?

  木趣坊活动是一项全新的活动课程,对于这类活动的开展,书本或网络上几乎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和资源。可以说,对木趣坊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幼儿园是零基础。因此,幼儿园组织老师走进了昙华林、东湖、网络上的木工学堂,与木工坊老师交流指导心得并切身体验操作。走访体验活动帮助教师们看到了幼儿园木趣坊新的发展思路和研究路径,让他们下决心打造一套适合于康乐幼儿园木趣坊的特色课程。

  问题二:木趣坊活动需每次指定主题吗?能让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出现困难需要帮助时教师再介入吗?

  作为一项新特色课程的尝试,幼儿园采取一位专职教师率先尝试木趣坊课程实践的方式先行实验,以期教师在尝试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质疑,在解决问题和质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改进完善操作细则。因此,幼儿园的老师走进木工世界,向书本、向专业老师、向本园木工师傅学习请教,逐步抛出问题,聚焦问题,也逐步解决问题和突破难点。

  首先,幼儿园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低结构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半成品、辅材、各种工具,如利用家长资源、小区资源,收集到大量的树皮、树枝、松树果、树桩、废弃的木头边角余料等,让孩子自主选择、自主建构。让幼儿在其间发现选择材料或工具中的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最终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幼儿园通过场所和环境暗示的方法,让孩子们在环境中学习。每次活动设定主题,老师会以图片或作品欣赏的方式,让幼儿感知、猜想作品的建构过程。如在制作小熊猫的过程中,幼儿园提供了许多圆形的小木块、小盖子等材料,同时,提供了透明胶、胶水、双面胶、白乳胶、胶枪工具等具有可粘性特点的材料。在不提示幼儿选择哪类工作的前提下,由幼儿自主选择尝试,孩子会在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透明胶、胶水不适合粘合木制材料。作为胶枪这一新工具的使用,老师采用了平行介入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效果,在尝试其他材料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材料选择,收获宝贵的实践经验。

  问题三,木趣坊活动到底是属于美术活动还是科学活动?

  木趣坊活动中有木工活动,在孩子的操作中,更多地是在学习粘合的技能,这到底是属于木工活动还是美术活动呢?这是实践活动中很多教师会产生的疑惑。有的老师认为,学习钉、锤、锯、刨等技能才是活动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因此,他们对木趣坊活动的定位产生了质疑。为此,幼儿园邀请了武昌区教研室的钟华老师来园观摩木工活动,为老师们解答困惑,让老师逐步清晰地认识到木趣坊活动是一种课程形式:从健康领域看,幼儿发展了动手能力,懂得了自我保护;从科学领域看,幼儿在锯木头时,会感受到不同木头的质地,发现木头的纹理和年轮,在制作桌椅时,幼儿会比较木头的长短、粗细,学习平面粘合时,幼儿会发现凸凹面影响粘合效果等;从艺术领域看,孩子们的创造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加之后期绘画效果处理,也是创造美的一个过程;从社会领域看,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是自然而然需要彼此合作的,在操作过程中也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所以,木趣坊活动是多领域相互渗透的一种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问题四,木趣坊课程设置的定位是游戏活动还是教学活动?

  游戏活动更多的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游戏,出现安全问题或困难时再介入指导。但由于孩子们的零基础水平,木趣坊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多采取游戏活动和小组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其中的技能学习则由一定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方式来推进。指导活动时,教师必须持有组织游戏活动的开放思路,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多元低结构材料,坚定地把握“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指导思想。教师在组织方式上,则要多从“自主体验”方面来思考策略和方法,以最终实现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的高度融合。

  4.第四学期(2016年1月至今):区域活动全园总动员

通过学期末的教研组联席会,幼儿园进一步调整了方式,由专职教师研发改变为“双轨运行,多元尝试,整合完善”的思路,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研活动之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全体教师采取什么方式或方法研发?课程实施步骤如何安排?

幼儿园的教师们确定大主题方向,围绕幼儿需要初步掌握的基本技能,分层次分课时进行逐步研发,他们在研发过程中互助协商,通过集体备课、观摩研讨的方式,最终形成幼儿园木趣坊园本课程的初级架构。在后续活动的持续研发中,幼儿园将继续丰富理念的支撑,继续完善课程建设。木趣坊“IMP”园本课程研发之路是艰辛的,但却让幼儿园更加坚定了让教育回归真实生活、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让幼儿通过自主体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五、收获与思考

问题趋动式园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幼儿园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制定、试行、评价、监控来发现问题来进行整改,不断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有效发挥了教研制度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在开放型的教研活动中,幼儿园采取了广大教师互听和互评形式,在成熟型教师带新手教师过程中,开展了“同课异构”的同伴互助。这样的“互动式”“参与式”“实战式”教研活动受到教师们普遍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园本教研活动的主旋律,园本教研活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一)收获

  1.幼儿社会性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在园本教研活动中,幼儿在综合能力、社会性发展及习惯养成方面也获得了有效提升,并从“你教我学”的模式转换到了“自主学习”的模式。活动的主导地位由教师转变成幼儿,教师通过有效的指导将知识内化到幼儿个体中,形成幼儿自身的价值、态度和信念,使幼儿产生内在“自主学习”的力量,促进了幼儿的有效发展。教研活动让幼儿从“灌输”的模式中转换到“游戏”的模式。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宽松的环境能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思维的创造性在活动的推进中也逐步发展;借助操作、探究想象,幼儿产生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在操作活动的互动、互助、合作中,幼儿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的良好习惯也得到进一步养成,如幼儿自觉将使用过的材料工具归还相应的位置,清洁、整理操作区等。

  2.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好木趣坊活动,就要精心准备活动各个环节的教案,包括活动设计、活动中的评价、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教师体态语和回应幼儿的技巧等,通过精心设计和不断实践调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使用观察量表的过程中,团队研讨的不断完善、不断实践、不断调整、不断再实践的过程,让幼儿园科研工作不断深化,使得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教师们逐步养成了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了带着思考深入研讨的习惯,在思维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幼儿园整体保教工作质量得到稳步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教研常态管理工作是园本教研机制建立的保障。通过木趣坊活动的深入和推广,康乐幼儿园建立了全方位的“教研常态推进模式”,大教研组、小教研组及科研组实现“三位一体”,完善了园本教研组织机制;幼儿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及幼儿园整体发展目标实行“三方推进”,完善了园本教研目标机制;制度激励、物质激励、任务激励达成“三面共促”,完善了园本教研激励机制。在制度的拟定方面,幼儿园充分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商讨、人人修订、人人完善的制度形成方法,不断地修订和完善教研制度。在各项园本教研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康乐幼儿园课例研究制度》《康乐幼儿园叙事研究制度》《康乐幼儿园青蓝结对制度》《康乐幼儿园骨干教师滚动式考核评定制度》《名师带教制度》《建立知识应用制度》《教研问题库制度》《小教研组制度》都得以顺利推行,充分激发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幼儿园对骨干教师实行的动态管理,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研过程中,幼儿园教研制度由单一无序到规范体系,而园所文化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幼儿园“五乐教研文化”,塑造了良好的园风、教风、学风。围绕“自主体验”的教育特色,幼儿园将继续研发幼儿园《童乐体验》园本课程之木趣坊“IMP”篇,相信这一研究活动和成果一定能进一步提升幼儿园的整体保教工作质量。

  (二)思考

  教育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将问题驱动式教研制度建设植根于教育实践,这样一个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研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因此,幼儿园必须继续努力,通过加强教研制度的建设,使教研活动由他律变自律、由被动变主动,让教研形式由单一变丰富,由表象变具体,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实现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单       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康乐幼儿园
作       者:张   敏    刘   芳
文章来源:《成才》2016年第9期
转载情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幼儿教育导读·教师教学版》2017年7月(下)全文转载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