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支持策略探析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进入大班后,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增强。个别幼儿通过阅读大量绘本故事已有识字的经验和基础,常常出现“孩子教孩子”的自发行为:你认识这个字吗?我来教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小孩能做先生”。我们利用孩子这种“即知即传人”的特点,结合《幼小衔接指导手册——我要上小学》内容,遵循幼儿兴趣和需求重点打造了“小学生活体验馆”区角,旨在于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幼儿构建选择计划、解决问题、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当前的游戏发展水平,观察幼儿社会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选择了大班幼儿开展的“小学生活体验馆”角色游戏作为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同时,为了使观察过程更有针对性、指向性,我们同时以“轶事记录法”的方式重点对幼儿持持进行个案观察和分析。我们希望通过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反思,帮助教师制定支持策略,激发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引导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学会解决矛盾和分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一、观察记录,全面分析幼儿角色游戏行为表现

为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对幼儿区角的活动教师很少干预。在区角,教师由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课程”主题,形成区域指导册。“课程”内容的设定主要以幼儿在园所学知识为主、特长兴趣为辅,如《山谷回音真好听》《有趣的汉字》、舞蹈、绕口令等。孩子们通过扮演小老师、小学生的角色,在各种模拟“课”中巩固知识、获取能力,感知和体验小学生活的乐趣。

但随着游戏的开展,幼儿常常会出现争抢“小老师”角色、不遵守游戏规则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江汉区“宝宝争章”特色活动,设计了四类“宝宝章”(聪明、能干、健康、快乐)作为奖励手段,引导幼儿学会友好交往、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希望,“小学生活体验馆”区角游戏的开展,不仅能成为幼儿感知小学生活的一种途径,也能成为培养幼儿能力的重要载体。

1.分片段记录,逐个分析幼儿行为表现

【观察案例】“小学生活体验馆”

观察时间:2019年4月18日上午8:15-8:45

观察地点:大一班区角《小学生活体验馆》,教室内靠钢琴的一侧

观察对象:持持,男,大班幼儿

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当前的游戏发展水平;观察幼儿的社会交往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场景一:我当小老师

进餐后,孩子们陆续进活动区游戏。今天的“小学生活体验馆”区角迎来了五位宝贝:持持、雅雅、轩轩、芯芯、乐乐。在共同翻阅“课程表”(前期幼儿自制的区域指导册)后,大家确定主题为“有趣的汉字”。

持持自我推荐道:“我来当小老师吧!我认的字可多了!”(他清楚自己的角色和所要完成的任务)“我也可以!这有什么难的!”一旁的雅雅也不甘示弱。“我在家经常看图书,认识好多字哩!”持持自信地说,“你认识的字肯定没我多!”“哼,我才不信!”雅雅翘起小嘴巴。两个小朋友陷入了僵局,迟迟决定不了谁当小老师。“不然你们比一比吧!”乐乐边说边找了本图书,指着封面问道:“这本书的名字是?”持持脱口而出:“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齐转头,一双双大眼睛看向我求证。我笑了笑,对持持竖起大拇指,孩子们也鼓起掌来。“我都不认识前面那两个字呢……”雅雅不好意思地说道,“持持还是你当小老师吧!”“乐乐的办法真好,你来当小班长吧!”就这样,在孩子们的自主协商中,小老师和小班长产生了。(角色匹配)

分析: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出现争抢“小老师”的情况是正常的。持持将自己的经验以口述的形式来应对雅雅的“挑战”,但出现了僵局。在能力相对较强的幼儿乐乐的组织下,通过识字量多少的比较结果来推选小老师,从而顺利解决了矛盾冲突。

场景二:上“课”啦

持持快速找到了上“课”所需的小卡片和挂图,请同伴入座。“上课!起立!老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汉字’。”持持用手指着教学挂图,“猜猜看,这是什么字?”(模仿教师的语言)“这是‘木’!”“不对,是树!”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你看,这个象形文字是从树干变过来的,那肯定是‘树’!”细心的轩轩指着一旁的图片说道。(问题产生)

“哎呀,这个就是‘木’,怎么会是‘树’呢!”小老师持持有些着急地说道,“大家听我的肯定没错!”(尝试解决问题)可没有得到同伴的回应。“老师,他们不听我的!”(矛盾冲突)“是不是你的解答方式出现问题了呢?想想老师在活动中是怎么解决大家问题的。”(教师介入)

“那我们查查资料看看谁是正确的吧!”(解决冲突)孩子们一同在平板上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是“木”字。(自主学习)“看,就说要听我的吧!”持持双手叉腰说道。

分析:由于每个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不同,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在冲突出现时,持持主动寻求同伴认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由于解决方式较单一,没有得到同伴的支持,从而引发其急躁的心态。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该幼儿双手叉腰的动作神态表现出了其性格中较“自我”的一面。

场景三:学摆“木”字

“我们一起来摆摆吧!”持持说着找出地垫,请小朋友们合作游戏。(模仿教师)“你的脚要并拢才行!”持持对照着“木”字的形状热心地指导起其他小朋友,“雅雅你的身体要压在乐乐身上。”“哎呀,好重啊!”“那我轻一点儿。”雅雅和乐乐这两个伙伴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将问题解决了。(交往互动)

分析:持持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回顾已学内容对同伴进行指导。但在游戏的过程中,当同伴合作摆字发生小矛盾时,他作为小老师没有及时作出回应,反映出了他在协调能力方面的不足。

场景四:回顾反思

教师与孩子们坐在一起,请幼儿自主讨论本次游戏的收获。“我们终于弄清楚这个字啦!”“我觉得很好玩!”“我们合作摆出了‘木’字呢!”“我感觉当‘小老师’好难啊!大家都不太听我的。”(自我评价)“小老师应该听听大家的意见,不能老是自己说了算。”(同伴互评)

分析: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持持能发现游戏中的矛盾点,但因能力问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解决方式。

2.归纳小结,总体评价幼儿发展水平

游戏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激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以争当“小老师”的场景为例,大班幼儿在争执不下时,能发散思维思考:作为“小老师”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这一点是很可喜的。同时,这个“挑战”的过程对于幼儿理解“小老师”的意义具有很大的帮助。游戏中,几名幼儿对汉字“木”的认知有不同意见,对“小老师”的做法不太认同,但并未中断游戏情境,而是在回顾反思环节提出,体现了大班幼儿较强的“游戏力”。总的来说,该活动区的幼儿具备较好的游戏能力。

持持能根据游戏主题实施自己的计划——当小老师,是一个有计划而且能力较强的幼儿。他在活动中能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语言引导同伴一起复习“有趣的汉字”的相关内容。持持参与活动非常主动积极,在遇到困难时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具有不轻言放弃的学习品质。但在社会交往方面,持持的表现不佳,如:当同伴不支持或不回应时,他表现急躁,急于向旁边的教师寻求帮助,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带领同伴通过查阅资料得出了结论,但在获得成功时的表现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这种较“自我”的表现,极有可能会影响他与同伴的交往。因此,在解决问题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教师还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引导。

 

二、总结反思,全面优化角色游戏支持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遇到“问题”,在“问题”前选择,在“问题”中思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后,我们认为,教师可进一步加强任务单(课程表)植入、材料投放以及电子设备支持等方面的力度,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构建选择计划、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能力。

1.着力把握“三要素一结合”的原则

教师作为游戏的推动者,应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适当地介入,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把握“三要素一结合”的原则,以有效开展活动。

要素一:暗示。当“小老师”遇到困难或是有所疏忽时,教师可以担当“幕后助手”,悄悄地将解决办法暗示“小老师”,帮助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角色游戏中,“小老师”也会出现语言表达、能力表现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肢体动作或简洁的语言进行引导,推动其更准确地为“小学生”们示范。当“小老师”表现出现不够自信时,教师要及时地用“点头”“竖大拇指”等方式给予鼓励,肯定其表现好的部分,鼓励其大胆创新和表现。

要素二:交流评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幼儿各个团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他们观察游戏中“小老师”“小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将过程照片或游戏记录作为评价支撑,利用区域小结时间组织幼儿讨论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沟通方法、表情动作等,并在幼儿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梳理,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素三:环境刺激。《纲要》提出,“要在生活情境中培养幼儿对生活中的符号和文字的兴趣”,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潜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我们应根据幼儿需求,调整、更新环境和材料,为游戏提供必要保障。如:任务单(课程表)的完善、游戏情境的完整、游戏材料的丰富等。我们经过思考与尝试,在“小学生活体验馆”活动中收集了一张张孩子们前期自制的图画任务单进行展示,里面包括“课”的内容、上“课”的形式以及所需的道具,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构建了选择计划的能力。

“一结合”:结合四类“宝宝章”,对幼儿进行鼓励。例如,“聪明宝宝章”可以作为学习小标兵的奖励;“健康宝宝章”可以颁给有良好坐姿习惯的幼儿;“能干宝宝章”奖励给布置游戏场景的幼儿等。以“幼儿先行、教师后置、环境支持”的大班角色游戏模式,提高幼儿的社会互动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及时达成在反思中调整的策略

在模拟的语文课、音乐课、数学课等情境学习游戏中,幼儿接触到了小学课程的内容设置,这种提前感受的方式提升了幼儿的学习能力,也萌发了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会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交往互动越来越多,能有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当然,如何使幼儿在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上有所突破与进步,还需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笔者将在加强家园双向互动,通过家园合力促进幼儿提高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水平方面做一些尝试。

 

专家点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敏)

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3~6岁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该案例基于教师对大班小朋友角色游戏持续性的观察,体现出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教育行为发生的可喜变化。

1.源于真游戏的观察记录。该案例通过分片段观察方式,细致记录了持持小朋友从模仿要“当小老师”到当上“小老师”的游戏过程,教师始终以宽容、接纳的态度观察幼儿游戏的推进,充分放手让幼儿玩出自己喜欢的“真”游戏。上述案例中的4个观察片段既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又有教师对幼儿行为表现的分析。从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持持小朋友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对待他人,在学习中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的交往能力。

2.源于真体验的自主游戏。该案例中通过观察小朋友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游戏材料和同伴,既记录了小朋友模仿小学教师角色,又模拟出小学课堂的场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模拟小学生活,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了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游戏帮助幼儿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

3.源于真开放的支持策略。该案例体现出教师充分把握了幼儿的社会性教育特点,因而采取交流评价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游戏过程中“小老师”“小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利用过程照片或游戏记录作为评价支撑;同时结合区域小结组织幼儿讨论游戏中各自的表现,并给予“宝宝章”阶段性游戏评价。在这个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了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稚美幼儿园
作       者:黄依然  
文章来源:2020年《成才》第6期
转载情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 • 教师教学版》2020年11月(下)全文转载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