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看不见的教育 看得见的未来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2024年11月,国家表决通过了《学前教育法》,此法的颁布不仅彰显出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更倾注了国家对于学前教育的期望:我们的教育应坚持以幼儿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保教,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让幼儿园成为科学教育的起点,保证学前幼儿享有公平且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国家的期望承载着我们的未来,而我们的未来就出自于我们的优质幼儿园。优质幼儿园要以高质量教育为依托,而高质量教育不是通过直白的说教来实现的,要像春风化雨般,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它是以幼儿为中心、以万物为老师、以生活为教材、以游戏为课程的一种教育。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育应像呵护不同的叶子一样,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性。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教育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通过因材施教,让每名幼儿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交流、家长反馈等方式,深入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兴趣点和需求,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支持策略。比如,有些幼儿对色彩敏感,可提供丰富的绘画材料,支持其进行色彩探索活动;面对喜欢故事的幼儿,开展角色扮演和故事创作活动等。

卢梭曾说“凡是出于人为的事,人都能破坏它,只有自然的本性是不能消灭的,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幼儿园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自然发展规律,不“拔苗助长”,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和学习,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尽可能的多为为幼儿创造自主选择的机会,如在游戏区域设置多种活动选项,让他们自主决定参与的活动内容、玩伴及活动方式,通过自然的教育育自然人。

二、以万物为教师的教育

万物包括自然界的动植物、山川河流、四季更替,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和现象。它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都是潜在的“教师”,它们能够带给幼儿更为直观和生动的知识与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是自然之子。在大自然中,幼儿可以去聆听,可以去看,可以去观察,可以去探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挖掘自然与万物的教育价值,定期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活动,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引导幼儿观察季节变化、动植物生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热爱自然之情。

以万物为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导和知识讲授的模式,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引导他们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知世界,拓宽知识获取的渠道。比如,通过触摸石头的粗糙质感来认识物质的不同属性;通过聆听鸟儿的歌声感受声音的美妙和多样性;通过观察蚂蚁搬家的现象学习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记录四季的轮换理解时间和变化的概念。

三、以生活为教材的教育

生活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教育内容,我们应敏锐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转化为幼儿的学习与探索的有效资源。

“生活处处有科学,时时刻刻能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一日活动中发现教育内容,生成教育课程。比如,在进餐环节,引导幼儿认识食物的种类、营养价值,学习餐桌礼仪;在午睡环节,教导幼儿整理床铺、安静入睡,养成规律作息习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引导幼儿观察交通规则、认识站点和路线,培养安全意识与社会认知等。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应注重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教育中有生活”,从而实现课程的生活化,更适宜于幼儿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生活的超市购物情境,让幼儿认识货币、学习简单计算、了解商品种类与价格标签等。巧用生活物品,迁移生活经验,让教育活动具有生活气息,更受幼儿欢迎和喜爱。

四、以游戏为课程的教育

游戏不仅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将教育和游戏深度融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首先,在游戏选择方面,要贴近生活,体现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增加幼儿交往和表现的机会,如在课程设置中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等;其次,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在游戏课程中能自主决定游戏方式、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例如,在角色游戏里,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扮演爸爸、妈妈、医生、警察等不同角色,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游戏情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搭建出各种不同的造型……这种自主能够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课程中去使,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简简单单的事情,而是要像加工玉器骨器一样精心雕琢。作为幼教人,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创设优质幼儿园,用高质量教育滋养每一棵幼苗,强壮他们的根基,使他们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滨江实验幼儿园

作者: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