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蒙学养正在幼小衔接中的价值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蒙学作为启迪幼儿心智的学科,被人们所推崇。蒙学课程典范相当成熟且成功,且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小时候接受启蒙教育时便会诵读的课本。

养正一说最早出自《易经·蒙於彖辞》,即“蒙以养正,圣功也”,也就是对于幼稚充满疑惑的幼儿应该及早进行教育,尽早去矫正他们错误思想和眼影,这是贤者圣人应该做的。而本文中所说的“养”是“尤教之”,示意培养,养之道,欲速则不达,潜移默化才能出“优”;“正”:“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

那么,我们要先了解蒙学可以带给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什么。

一、雅籍精粹,德美智先

(一)言谈举止,以德为先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蒙学教材的中心内容。在知识中融“德”,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也是古代蒙学最重要的目的。“立言先立德,做事先做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为学生开设了“文、行、忠、信”四个科目,除去“文”一科外,余者皆是。中国蒙学雅籍中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资源,亦能影响现在的幼儿。

蒙学雅籍中有很多日常生活历史典故等。如在《声韵启蒙》一书中谈到过羞攘臂、懒折腰的故事。羞攘臂来自《庄子·人世间》,讲述了支离疏也在国君征兵时不因自己身患疾病(疾病可免兵役)依旧撸起衣袖,露出胳膊应征,为国家奉献自己;懒折腰来自东晋陶渊明的故事,在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个贪腐官员来视察,陶渊明不堪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像贪官屈身折腰,辞官隐退。这样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相关德育的知识,还可以拓宽整个知识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

(二)君子仪态,以美传道

陈鹤琴先生曾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传统蒙学对幼儿举止养成的注重可以从众多典籍中寻找一二。《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底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总纲,采用三言押韵的形式,对幼儿养成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如“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意为幼儿在对事实还不清楚的时候不要轻易地相信并将之传播出去,随意散播的言论容易伤害别人,破坏别人的感情。“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则点明了与人交往言谈瘦小就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一些刻薄的、侮辱人的词句在和人交谈时千万不能说,同时在和人交流时一定要说话清楚,不紧不慢,让人听得舒服。

(三)守时勤学,以智启学

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让幼儿逐渐了解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既是对过去文化的继承,更是一种文化创新和发展。而蒙学教材大多通俗易通,内容来源自历史故事,民间谚语,传世成语等,它如百科全书般包罗了天文地理、花木鸟兽、历史文化,足以启迪幼儿的智慧,拓展幼儿的视野。

启智,也要伴随良好的习惯。《三字经》中“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告知幼儿年少时只有好好学习,才不会一生碌碌无为,留下遗憾;《幼学琼林》中“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为学求益,曰日就月将。”告诉幼儿从小要珍惜时光,认真学习;《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告知幼儿懂得如何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我们要了解,幼小衔接阶段蒙学在现实教学中的运用。

二、已有涉及,前车之辙

(一)书籍为本,依文教学

遵义市机关幼儿园从传统文化中选取《弟子规》内容,开展12项教育内容,包括:“孝敬父母”“友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五个主题的教学案例并选取了两个大班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发现开展前和开展后在“孝顺父母”“诚实守信”“阅读习惯”三方面有明显差异,而在“友爱他人”和“行为习惯”方面差异不明显。

印尼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印尼幼儿园(Taman Kanak-kanak)遵循寓学于玩的原则。将《弟子规》作为幼儿园汉语教学和道德教育的教材,并根据教育大纲分为主题教育教学和故事教育教学。每年举办“你是了不起的父母”(You are Wongderful Parents)活动,幼儿对学过的礼仪都展现在活动中,为父母歌唱、舞蹈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本土为根,传道受业

湖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积极开展湖湘文化园本教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合课程和教材体系,启蒙戏剧、戏曲、木偶、皮影、剪纸、童谣、快板以及民间游戏等湖南经典文化,建立了“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幼儿教育实验基地”,将“湖湘文化”融入幼儿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结合,寓教于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日本第一日野幼儿园立足终身教育思想,进行“幼小一贯学校”的尝试,为3-12岁幼儿编制自然衔接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推动幼小衔接在各个年级逐层递进。其中亦有蒙学即“往来物”(是以实用知识为最高价值书简文集)的传授。

(三)能力培养,学以致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幼小衔接理念,在课程组织上采取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如全语言教学、主题统整课程等。其中汉语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指令式语言项目,然后让幼儿对这些项目用身体做出反应,形成记忆。

河源市东源县第一幼儿园借鉴传统文化内容,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尝试将将班级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渗透。并重视家园合作,将园内文化与家庭文化相配合。

国内外的蒙学学习都偏重学习力上的培养,而我们思考到了幼小衔接蒙学养正需要带给孩子什么?

三、幼小衔接,可有尝试

(一)以礼温言,言之有物

蒙学雅籍中真实、具体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作为启迪幼儿心灵的教科书,与其他经典名著相比较,蒙学教材更加简洁明了,老少咸宜,蒙学雅籍中的知识不仅仅限于学习蒙学教材的幼儿,还可以通过幼儿带动其家人(老人亦如是),进而辐射整个社会,其教化民众的能力不弱于儒学经典。

蒙学雅籍一般都言简意赅,为了使得内容便于记忆,将幼小衔接阶段需要养成的习惯以文字故事、图画故事和影音故事的形式进行传授。如教师讲述完故事后,可以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同的场景,借此可以锻炼幼儿的复述能力,而后还可以请幼儿画一画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图画故事方面,现在有很多为幼儿设计的蒙学读物和绘本故事,可以提高幼儿绘本讲述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与建构能力。影音故事方面,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三、百、千”的学习小视频,里面以音韵配合古文,朗朗上口,便与幼儿记忆。

(二)以礼润行,言传身教

幼小衔接过渡时期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此时孩子们的所学所见,所思所想,会对他们以后的行为认知产生深渊影响,而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也会在这个阶段初步形成。由于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模仿性较强,生动形象的典型易于感染,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因而榜样学习有利于幼儿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的榜样模仿先从周围亲近的人开始,接下来模仿距离较远的人;先模仿现实存在的人,后模仿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等。而蒙学雅籍中有着从古到今的优秀典范,如《三字经》中列举的“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千字文中“耽读玩市,寓目囊箱”的王充等等。这些榜样可以让幼儿从小树立鸿浩大志,知道用心读书,奋发向上。

(三)以礼入规,行之有道

将蒙学养正和幼小衔接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相结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在蒙学知识与思想精髓中体验生活,养成有规矩的生活能力。如《增广贤文》中“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弟子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千字文》“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等,教导幼儿要惜时、守一、知错能改。

活动前告诉幼儿做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养成幼儿以己及人的自省能力;进餐前告诉幼儿做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养成幼儿谦让分物的自律能力;午睡前告诉幼儿做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置污秽”,养成幼儿物品归类的自理能力等;在这样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既学会了经典中的句子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每个幼儿都有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必须慎重,就像《千字文》中“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所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一定要在最开始时候给他们最优质的内容。向学而不拘泥,从俗而不媚俗,找到一条既继承传统精髓,又适应当代助力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方法,蒙学养正值得我们尝试。

 

 

单位:武汉常青阳光幼儿园

作者:王婉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