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应由幼儿园、家庭和学校三方共同配合完成。
一、幼小衔接,幼儿园在行动
幼儿园生活承载着幼儿对集体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应该引导幼儿积极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
(一)时间上的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教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间上的延长、规矩纪律的增多,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做好准备。
(二)注意力的衔接
3~6幼儿阶段的注意特点主要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主要靠环境中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幼儿园教师从小班开始需要设计符合幼儿兴趣与胜任力的活动,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大班阶段,教师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水平。
(三)生活能力的衔接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包括起居习惯、餐饮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具体内容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得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入小学时丢三落四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二、幼小衔接,家长来助力
(一)消除心理顾虑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幼儿从心理上打消对入小学的恐惧,让他们向往学校。对此有几个建议:一是熟悉校园环境,经常带幼儿到即将入学的小学转转,熟悉周围环境,让幼儿喜欢上校园环境;二是找到同伴,找到熟悉的小伙伴相约一起上学;三是用心陪伴,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从而帮助他及时解决困难。
(二)营造阅读氛围
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家长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幼儿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家长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
三、幼小衔接,小学送一程
(一)小学“助适应”
小学可以尝试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等待大部分儿童的自然成长,给予一年级儿童一些进步的机会和时间,无论是上课时间上,还是课程安排上,都让幼儿逐步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二)小学“接好力”
小学一年级可以尝试打破教师内桌椅的摆放方式,在教室内布置一些幼儿能够自由参与的空间,例如植物角、阅读区等。同时,各科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增强与幼儿的陪伴和交往,取得幼儿的信任,增加互动的机会。
(三)小学“加点油”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小学一年级可以尝试将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先从综合活动开始,再逐步转变为单科活动,并且在课程中融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
幼小衔接应该是双向衔接,主要是儿童成长自身,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课程内容以及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的衔接。家长应该从幼儿的整体发展去考虑,关注培养幼儿对问题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小学、幼儿园教学要采取应对策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幼儿主动学习入手,充分发挥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知识的优质潜能,让幼儿在身心和心理上做到真正的“幼小衔接”。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教工幼儿园
作者:夏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