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永平曾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大要点,它涉及到幼儿角色、孩童成长、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正如虞永平教授所提到的,幼小衔接应是一种自然延伸与过度,那该如何科学衔接呢?我有一些几点认知:
一、快乐成长,科学衔接之开端
快乐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快乐的情绪体验能够给人以动力,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对于幼儿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情,但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间的过渡不仅仅体现着幼儿年龄的变化,更反映出幼儿学习方式、环境、学习能力各项的变化,我们应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而非让其感受转变的不适。
如:大班初期,我们可以下意识引导幼儿观看小学的视频,了解小学生活的环境,感受哥哥姐姐们的成长与快乐,并进行小学参观、体验小学生的各项活动。对于幼儿的各种迷惑、担忧的情绪,我们要善于理解和接受,耐心地引导,同时开展系列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活动,通过小学、幼儿园的双向讲座活动,让家长们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之处,切勿重视书本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幼儿的情绪体验。通过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的合作,共同为幼儿提供一个快乐的幼小衔接生活,迈好衔接的第一步。
二、独立成长 科学衔接之保障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5—6岁正是幼儿习惯、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习惯养成,从幼儿入园时期便已开始。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如:幼儿正常作息规律、良好的盥洗习惯、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整理习惯、劳动习惯……“值日生”活动想必是大多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班级日常活动,从中班开始,我们班级便开始开展值日生的活动。起初只是一些简单的饭后劳动活动,后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幼儿纷纷为值日生活动“出谋划策”,在大班时期,班级幼儿开展了照顾小班弟弟妹妹的值日生活动,每天午餐后,班级值日生会去小班开展喂饭、散步、帮忙弟弟妹妹脱衣服、整理衣服的系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爱劳动、会整理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了幼儿爱护弱小的情感发展,更为幼儿上小学提供了行为能力保障。
三、共同成长 科学衔接之氛围
在过度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幼儿从入园时刻,便开始集体生活,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遵守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形成社会归属感、集体荣誉感。随着幼儿的社会性的逐步发展,给与幼儿足够的自主时间与同伴交往时间,在中大班阶段,对于幼儿相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教师要学会放手,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相互协商解决,并重视活动后的反思环节,请幼儿为幼儿“出谋划策”。逐步增多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为幼儿提供与同伴、教师平等相处的多种机会。同时珍视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在活动中遵守规则,并珍视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社会性教育意义。
四、游戏成长 科学衔接之基础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玩中学、学中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善于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善于发现过程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其中“玩”便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但是玩并不是瞎玩,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玩。在幼儿一日活动安排中,有大量的游戏时间安排,教师应该做一名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随时随地发现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我上小学了”主题活动中,一节活动课并不能满足幼儿对时钟的认知,我们延伸至每日幼儿入园活动中,开展“入园时刻记录”游戏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填写入园时刻登记表,自主了解每日来园时间,潜移默化中不仅发展幼儿认知时钟的能力,学习认识时钟的数学核心经验、书写记录的语言表达经验,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学习持续性的发展。而这些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小学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的成长向来是全面发展的,其中快乐、独立、共同、游戏四者之间“各有乾坤”,却又相互影响,正如上文提到的“入园时刻记录”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幼儿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的发展;培养幼儿不迟到、坚持入园的好习惯;影响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讨论的社会发展;给予幼儿有趣、快乐的学习体验。我相信,幼小衔接活动不是一日之功,也不能一日所达。它需要我们教师有一颗爱幼儿的初心、善发现的巧心、愿研究的学习之心,促发展的展望之心,并多方合作、多方引导,共同促进幼儿幼儿成长与科学衔接共育同行。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玫瑰第二幼儿园
作者:杨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