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多感官体验图形转换 多维度发展探究能力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七巧板又称“智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工具。在一次益智区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大班幼儿虽然能用七巧板拼出简单图案,但在整理玩具时却不知道如何将七巧板快速还原到正方形的方盒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建议教师可在收拾整理积木时“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经过对七巧板游戏相关资料的查询和研究,笔者认为,开展七巧板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掌握对形状和色彩的区分和拼搭,还可以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因此,基于《指南》的建议和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习能力,我将七巧板作为一个特色游戏项目,开展了“有趣的七巧板”大班幼儿科学领域主题活动,力图通过引导幼儿在自主学习、自主拼搭的同时,学会如何将七巧板快速还原到正方形的方盒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也希望通过探索有关七巧板图形转换的秘密,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找寻契合点,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大班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科学活动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且有初步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但大多数幼儿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是零散的,需要教师通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来引导他们进行规整和梳理,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拼图是怎样变化的”“你们想发现其中的秘密吗?”活动伊始,我出示了幼儿平时游戏中常见的七巧板,并以七巧板的图形转换问题引导幼儿用七巧板中的不同图形做拼图游戏,让他们发现不同的拼法会形成不同的图形。利用幼儿生活中曾见过的游戏来导入主题活动,体现了幼儿园“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中的数学,游戏中的数学”的课程设计理念。整理七巧板到方形盒中的过程,也蕴藏着诸多可诱发幼儿能力发展的契机。

  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在生活和游戏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找到了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契合点,找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之后,我顺势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如何变换七巧板的位置,才能将其还原到正方形的盒子中。可以说,此时的我,抓住了触发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最佳时机。

二、多维互动,引导幼儿多感官参与探究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数学是幼儿园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学习活动实施的成效关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提升活动的效果,在游戏过程中,我调动了幼儿手、眼、耳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同时,在加强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同时,我一直努力充当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

  在活动中,我通过PPT示范操作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现了正方形、三角形通过不同方式的“切切切”后所产生的奇妙变化,在引发幼儿兴趣的同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思考。然后,引导幼儿通过试一试、拼一拼等方式感知和发现,哪些图形会变成正方形,哪些图形可以变成七巧板。之后,我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一是尝试动手操作拼搭,并相互交流个人创意的拼搭作品;二是尝试在最短时间快速还原七巧板,探究总结还原方法;三是分小组合作,尝试将七巧板混合在一起进行小组合作式的七巧板创意拼搭。

  这一部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的环节,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我在活动中适时采用了问题情境法、探究发现法、个体指导法、经验分享交流法、小组合作展示法,强化师幼互动,同时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让幼儿的探究活动层层深入,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整合自己的经验。在经验总结分享阶段,我通过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发现,引导幼儿学会自主组织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领域的主题探究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这次活动中,我力图在观察、互动和支持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建立新型师幼关系。因此,在活动中,有时,我以观察为主,顺应孩子们的发现;有时,我则以挑战为主,推动孩子们的学习;有时,我是“玩伴”,与幼儿一起享受学习的过程;有时,我又是一位“教练”,接过一个孩子抛过来的“球”,转发给全班孩子,助力促进所有幼儿的发展……正是在教师与幼儿多样化的、充满智慧的互动中,孩子们的探索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更有意义了。

三、突出幼儿主体,鼓励幼儿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

  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整个探究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意识,引导幼儿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活动中,我遵循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再动脑、动手进行操作探究。在瞧一瞧、切一切、试一试、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用眼睛认真观察,用手仔细触摸材料,动脑筋拼摆七巧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幼儿经过自己自主的探索和发现,经过自己充分的独立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归纳,很自然地就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教育活动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探索的开始。由此,在本次“有趣的七巧板”主题活动结束后的“活动延伸”环节,我将中华传统玩具13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益智玩具投放在科学区域中,鼓励幼儿开展进一步的自主探究活动,力图在不断提升幼儿科学领域核心素养的同时,也能让他们真切地发现中华传统益智玩具的神奇与美妙,从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次活动依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中、在轻松互动的氛围下积累了相关图形之间转换的知识和经验,让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但可能忘记了;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一做中学。本节活动的亮点,正是教师坚持了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坚持了活动与生活的有机连接,尊重了幼儿“做中学”的学习理念,充分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让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专家点评(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敏)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作为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开展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非常有效的途径。该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长源于生活。在该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十分喜爱的七巧板为学习与发展的载体。通过探索七巧板的图形转换,教师适时引导幼儿利用不同图形玩拼图游戏,让幼儿发现不同拼摆方法会形成不同的图形,幼儿本能的生长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展开。

2.活动推动生长。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善于调动幼儿感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利用新技术媒体有机整合教学策略,直观形象地展现了不同图形、不同拼摆方式带来的变化,力求通过幼儿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互助等方式,循序渐进推动幼儿思维的发展,整个活动过程起着促进幼儿本能生长的作用。

  3.探究升华经验。在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探究的环境,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归纳,让幼儿在宽松、自然状态下习得了有益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活动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幼儿学习与发展新的起点。教师将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等益智玩具投放在班级科学区域中,鼓励幼儿自主游戏,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体验者和学习者,而幼儿在教师的激励和自主的探索体验中,也逐渐形成了专注、勇于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幼儿园
作       者:唐 婷
文章来源:《成才》2019年第7期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