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小班音乐节奏活动与幼儿积极情绪体验初探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外界事物以及交往伙伴的影响,导致许多活动都出现“情绪化”的状况,如哭闹、不安及焦虑等。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格特曼认为,“注重从情绪情感方面关心幼儿,对孩子以后的成功和幸福有着很大的影响”。三至四岁是儿童乐感形成的最佳时期,也是节奏活动的启蒙阶段。多感受美的音乐,开展丰富的节奏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幼儿形成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其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极其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深层挖掘音乐教学中引发积极情绪及情感的内容,在活动设计时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需要,在教学形式上注重丰富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在教学组织中侧重情绪情感的表达,在师幼互动中突出情绪情感的传递。

下面以节奏型活动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积极体验快乐、主动创造快乐、乐于传播快乐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健康稳定的情绪情感。

一、借助音乐节奏活动的互动性,营造温暖、安定的情绪氛围

  在小班初期,幼儿对新的环境还不是很适应,教师可在音乐活动中尽量多地开展互动活动,帮助幼儿快速熟悉和喜爱上新的环境。教师可充分应用有特色的节奏活动提升互动效果,激发幼儿良好的情绪体验。如教师可开展“我的名字”“我喜欢”为主题的一系列节奏训练活动,把幼儿的名字或幼儿喜欢的人或事物组合成不同的简单节奏型,让他们大胆、大声地表达出来,以此增加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可弱化对节奏的严格要求,把重点放在幼儿对不同音乐节奏的感知上,帮助幼儿形成节拍的初步概念;帮助幼儿在亲切、自然的交流中相互熟悉,认真感受集体生活温暖、温馨的氛围,建立对教师、伙伴的依赖与信任关系,转移过度依赖家人的情绪,调动其积极的情绪情感尽早地从焦虑的心态中摆脱出来,在宽松、自由、无负担的“玩”中生活和学习,促使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00.png

二、借助汉语发音的韵律性,感受节奏变化带来的快乐

  在德国作曲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中,语言和节奏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汉语作为被誉为世界上最富音乐性的语言之一,读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单音节的语言习惯所组成的词汇更是如此。通过语言习惯的分析和了解来掌握节奏对于小班幼儿的音乐学习是十分有趣和自然的事情。教师可根据汉语发音的特点,把具有一定韵律性的语言组合成不同的节奏让幼儿学习稳定的节拍,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还可加入拍腿、拍手、跺脚及捻指等声势动作,在连续、反复的练习中,感受节奏变化的趣味和由其带来的快乐情绪,潜移默化地养成幼儿待人处事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师选择语言节奏活动体验时,要尽量选择幼儿爱吃的食物、喜欢的事物相关的既简单又熟悉的词汇,如“苹果泡泡”,就是运用汉语发音的韵律性和歌唱性展开的声势节奏活动。教师可将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编排成形象的节奏图谱,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如将苹果、梨、泡泡糖等幼儿熟悉的食物进行排列:01.png。利用物品名称的发音,让幼儿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让他们在有趣的节奏、动作模仿的变化过程中,不断丰富节奏的认知经验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02.png

03.png

三、借助肢体动作的丰富性,强化幼儿内心的情感体验

幼儿的动作发展先于思维发展,用身体动作来表示音乐元素,有利于幼儿理解音乐的性质。

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瑞士作曲家和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身体动作的参与是幼儿表现表达音乐的最自然而直接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听到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时,身体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动”起来,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特点,在幼儿音乐学习时,有意识地利用运动觉让幼儿在音乐、听觉、身体、情感之间迅速建立起联系,进行体态式的音乐学习。教师可引导幼儿把身体当作乐器,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出自己愉悦的情感,激发出内心的情感体验。

如在欣赏《天鹅》和《四小天鹅》舞曲的活动中,针对两段乐曲的不同特点,可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大小天鹅的不同,用头、四肢等身体各部位创造性地表现大小天鹅之间的差别,通过面部表情来描述音乐的特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尝试用自己的感受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如用手臂的动作探索大天鹅喝水和唱歌的快乐,运用牵手、微笑和点头等动作感知音乐和动作的关系,体验“四小天鹅”与他人愉悦交流的情感。通过不同肢体动作的表达,可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进行自由想象和发散式的自我创作,让他们充分体验来自音乐和美好事物的美妙感受,诠译他们的独特理解。

四、借助音乐活动的情境化创设,形成幼儿积极的情绪记忆

故事是幼儿生活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故事情境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以及各种风格的节奏旋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育幼儿美好心灵。因此,在音乐节奏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将音乐、器乐、游戏等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幼儿丰富和深化情感体验,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大胆释放天性、乐于表现自己,形成积极的情绪记忆。

如在《胖厨师和小老鼠》《三色圈》的活动中,教师以情节简单的故事讲述和趣味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用声音、神态、动作、乐器等多种表现形式积极地投入到乐器表演中。借助“胖厨师和小老鼠”故事的讲述,教师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参与到胖厨师和小老鼠的扮演中,感受不同乐器(沙锤、三角铁、鼓、刮胡)的声音特点。故事中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一个体型很大,一个体型小;一个笨重,一个机灵;一个看似强势,一个看似弱势……幼儿自主尝试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表现胖厨师和小老鼠的故事,在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中,愉快地感受体验着音乐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

五、借助打击乐器演奏中的合作体验,提升幼儿社会交往的能力

打击乐器是一种无固定音高,但都有准确发音的乐器。幼儿因为年龄特点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特别是一起玩那种敲敲打打的游戏。对能够发出各种奇妙声音的打击乐器,他们尤其好奇并充满探究的兴趣。

  教师可以尝试用《小星星》《紫竹调》《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简单的曲调作为打击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跟随背景音乐进行打击乐演奏表演。由于这些曲调轻快活泼,配词琅琅上口,易于幼儿掌握其中的节奏型,找到节奏的强弱感觉,从而能快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据此,在幼儿有了一定的节奏基础之后,教师可利用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初步开展乐器演奏的集体活动。小班初期我们可提供多种打击乐器,让幼儿和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敲敲打打,让他们获得满足感的同时,不断提升对打击乐器的探索兴趣。当幼儿具有一定掌控乐器的能力以后,教师则可开展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通过合作演奏、更换乐器、变换演奏方法等形式,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相互间的密切配合,加强伙伴间的交往,帮助幼儿建立和提升社会交往经验和自信心。

  音乐节奏活动就是一把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既能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又能把他们带进美妙的音乐世界里,释放天性,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相信坚持开展节奏型音乐活动,定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幼儿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常青阳光幼儿园
作       者:黄山花
文章来源:《成才》2018年第9期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