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幼儿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幼儿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幼儿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幼儿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了建筑行业使用的“脚手架”作为基础知识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基本知识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

一、倾听幼儿感受

长期以来的集体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幼儿一直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依赖于教师的教而学,其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等方面逐渐减弱,在他们眼里教师就是对的,教师就是最权威的象征!“支架式教学”的指导在于倾听幼儿的感受、问题、意见,借助理解、支持、宽容、激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技巧来点燃幼儿的学习火花,主动、积极地参与幼儿的活动。事实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

二、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转化为内在动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当一个问题出现几种可能答案时,幼儿往往困惑不解,不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由于认知上的冲突,就会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因此,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辩论型的活动场景,及时有效地设计出能提升幼儿潜在发展水平的问题,引导幼儿把头脑中正在形成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和辩论。

三、给予幼儿支持

教师给予幼儿的支持必须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具体来说,教师给予幼儿的支持必须考虑支持对象的个体差异,其支架的类型与程度必须随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变化,不能想当然地将同一年龄段或同一个班级中的幼儿视作同质群体来对待;另外,同一个幼儿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教师要随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不同的学习任务调整自己的支架。

四、实现幼儿独立

支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幼儿发展,让幼儿独立,因此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支持程度需要不断变化。从开始由教师承担主要责任,发展到与幼儿共同分享责任,最后则是让幼儿承担全部责任,达到完全独立。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幼儿的已有能力与学习潜能,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的成长提供“支架”,为他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在合作、互动中实现引导,促进幼儿的发展。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团结幼儿园
作 者:王梦婷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