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后疫情时期幼儿园生态式社会教育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老师,病毒是从蝙蝠身上来的吗?”这是小朋友在观看科普视频后的问题,听到这个问题我停顿了一会儿,科学家正在尝试找出答案,我不能草率地回答这个问题,幼儿园生态式社会教育值得思考。

一、为什么要在后疫情时期进行“生态式社会教育”?

之前我们的课程研究一直比较注重“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但是过于注重“科学主义”也会使我们的课程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在幼儿园社会领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的实施方式以“教授”、“灌输”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也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课程内容很多与社会脱节、与时代脱节。某些主题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幼儿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如:在主题“我们与自然”的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喊口号,呼吁幼儿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而应该让幼儿了解动植物及人与花草树木动物之间的生命联系,才能让幼儿们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而那些孕育着各种生灵的山川雪原、森林草原,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不只是我们欣赏、享受、描画的对象,它们让这个世界丰富、多样地存在,让人类更加安全地生活,人类和动物、植物之间,谁都离不开谁,什么都不能少!

二、如何在后疫情时期开展“生态式社会教育”?

生态教育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因为相互依存是生态平衡的前提。疫情之下及后疫情时期,老师们可以尝试从生态学的视角找寻解决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方法和思路,以确保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回归良性的发展。让幼儿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既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结合生态教育去实施。

1.生态式社会教育与各领域活动有机融合。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不仅要考虑到小、中、大班知识的衔接,更应该体现五大领域的有机融合。绘本教学《苏丹的犀角》中,就体现了语言领域与社会领域课程的有机融合。对于苏丹而言它是幸运的,经历了坎坷最终回归故土,但又是不幸的,正当壮年时却囚禁在动物园,即便回到家乡,人们为了保护它的犀角不被狩猎者盗取,工作人员把它的犀角锯掉了,最终独自在草原上死去。

2020年的春节很不平常,新冠病毒的侵扰一下子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作息,有人说正是吃了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这是动物对人类的报复!犀牛的角、穿山甲的鳞片、熊的脚掌都是动物身体的一部分,我们没有理由伤害它们!苏丹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警醒,也让幼儿能深刻地了解到地球上不是只有人类,我们需要尊重天地、善待万物。

2.生态式社会教育需要更多的直接体验。在疫情发生期间,幼儿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着武汉这座城市发生的事情,从电视上、手机上看到的新闻,从家人口中的讲述,以及解封后外出看到的一切,他们通过直接感知、体验,了解到了很多我们开学想传达给他们的东西,如:为什么放那么长时间的假?武汉怎么了?为什么要带口罩?为什么要勤洗手?这就是为什么你一抛出问题,幼儿有很多话讲的原因,因为他们感受过、经历过。

如果把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目标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幼儿看做一个身心完整的个体,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也应该是一个立体的。而现实是我们更加注重的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改进课程目标中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轻情感体验的倾向,多带幼儿走出去,感受美好的大自然,感受植物区的点滴变化,拉近幼儿与大自然的距离,实施体验式课程,关注幼儿的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体验式课程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亲历、亲为中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以及相应的社会情感。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实验星汇幼儿园
作 者:周彩云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