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研新视听

疫情当下重新审视 “为了儿童”“基于儿童”的生命教育

学前教育空中指南

   编者按  2020,注定是令人一生铭记的一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到来得是如此的凶猛,生生打乱了我们工作生活的节奏,逼得我们不得不封城宅家隔离。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疫情开始至今,从最初的恐慌紧张、茫然无措,到后面的有条不紊、应对自如,武汉市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主动应对、积极思考,在加强幼儿生命教育、开展网络保教活动的种种摸索中得到了成长,并各有所获。本栏目将陆续挑选一部分他们的经验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抗疫期间开展和推进幼儿园保教工作有所帮助。

2020年的新年伊始,由于新冠病毒的爆发,我们生活的城市被按下了暂停键,全城市民被要求居家隔离,不能随便外出,以往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习惯被疫情打乱。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学习的环境与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种不得已而选择的基于互联网的宅家学习,不管是对何种年龄段的被教育者,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被禁足在家、惶然懵懂的幼儿。

由于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内容的生活化要求,他们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动手操作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那么,如何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如何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疫情期间,虽然懵懂的幼儿无法真正理解每天电视上播报的死亡数字背后的真正意义,但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大家开始重新审议疫情当下生命教育实施的内容。然而,无论怎样审议,其内容都离不开“为了儿童”和“基于儿童”的教育理念。

为了儿童、基于儿童在我们教育实践中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围绕教育目标实现的问题,是以“为了儿童”为逻辑起点:教师花大力气不断改变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形式的不断翻新,将目标强加于儿童,让儿童慢慢适应教育目标。另一种是以“基于儿童”为逻辑起点:站在儿童的视角,考虑儿童的心理感受或是内在体验,引导儿童慢慢向教育目标靠近。疫情当下,由于我们教育场域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师幼互动的有效性,使得我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儿童”有余,而“基于儿童”不足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实践。

一、疫情当下重新审视“为了儿童”

多年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这样的口号。如今,我们来静心反思“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一切”指的是什么?按我们当时的理解,“一切”包括我们制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也包括教育者的立场,然而,我们所谓的“一切”有没有倾听儿童的需求?是否符合儿童的百种语言?也许我们会认为,当然有!因为我们考虑到了各年龄段儿童的目标、年龄特点等;但,我们是否认识到儿童并不是抽象的物品,是否认识到即使同年段他们也会有个体差异,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儿童不仅仅是“发展中的人”,更是生存于具体生活世界中“存在着的人”。

为了让更多儿童了解这场疫情,做好防护工作,各种媒体通过网络给幼儿及家长普及相关卫生防护知识。然而,无论是一只蝙蝠背后的故事,还是各行各业共克时艰的感人事迹,受到教育场域的限制,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影响了教育内容的甄选,“让儿童感受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的教育效果明显不如人意。由于没有真正照顾到儿童生命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教师单边“抛球”一厢情愿的场景,而儿童的“接球”“抛球”教师难以感受到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内容很容易深陷“成人本位”思想的泥淖,出现“为了儿童”有余,而“基于儿童”不足,无法真正为儿童提供生命自然生长的适合支架。

二、疫情当下重新审视“基于儿童”

(一)基于儿童生命成长

这次疫情来袭,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生命”的意义。儿童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朴素儿童哲学观,到成年人理性的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哲学观的形成,这是生命自然发展到适度开放的一个过程。儿童朴素哲学观包含了儿童对生命的认识:儿童遵循生命内在秩序,依靠原始生命冲动行事,自然舒展生命本来的样子,这就有了儿童的“泛灵论”。正是这些儿童的“泛灵论”,才有了“为什么我们要杀蝙蝠”“我们为什么要吃野生动物”“病毒里面能长绿芽吗”“我们能和病毒和平相处吗”“妈妈去哪里打病毒怪兽”等等数不清的儿童之问。也许在成人眼里,儿童的泛灵论犹如儿童的“过家家”一样幼稚,因而很少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甚至会以成人的眼光给这些“泛灵论”加上规则、要求、理性思考等。

成人缺少对儿童生命自然舒展的关注,却又期待能加快儿童生命的成长,成人的这种奢望显然不是“基于儿童”的生命教育。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基于儿童”的生命教育呢?在疫情期间,我们幼儿园收集了很多孩子战“疫”的学习故事,有“AI机器人打病毒怪兽”“凶狠的鳄鱼吃掉病毒”“蝙蝠是我们的朋友”“爸爸出门戴口罩”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来自于儿童或儿童的身边,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儿童在其中生命自然舒展的表现。

我们常说教育是“以爱育爱”的过程,是适时地在儿童心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无论是疫情期间儿童战“疫”的故事,还是日常生活中关于他们成长的故事,都是我们生命教育很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循着儿童生命立场,不断架构生命教育,让幼儿园生命教育日趋常态化、自然化。

(二)基于儿童生活环境

由于儿童所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儿童从来都不是抽象的,每一个儿童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我们的教育只有基于儿童的生活环境而展开,才能促进儿童的个性化成长,让每个儿童活出自己的精彩。

疫情当下,武汉属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从恐慌到封城,从无序到有序,从解封到重启,每一个阶段都是身处武汉的孩子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共克时艰、携手抗“疫”的文化环境必将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规则、习惯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基于儿童生活环境”就是“基于儿童”,这种“基于儿童”的生命教育的审议,将会促使幼教工作者自觉意识到儿童现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立足于此来调整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内容。换而言之,我们不是把别人疫情之下的生命教育内容拿到自己的幼儿园来,而是针对儿童在自己所在城市体验到的、感受到的、经历到的各种经历经验,作为我们生命教育的内容。

我们将儿童的生命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性的儿童生命教育,一类是生存性的儿童生命教育。这两类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都是巧妙地融入儿童的主题活动和体验之中。以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活动、农事活动为主线,我们引导各班级结合节气中的物候变化积极开展植物观察与种植等活动,将认知性的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如:谚语有“惊蛰一候,桃始华”的说法,我们据此引导幼儿观察、记录桃花初露花苞、盛开、凋谢的时间,验证“惊蛰一候桃花开”的谚语是否准确,让幼儿感受桃花外形特征、生命的周期等;在谷雨节气,倡导各班级根据农事活动开展种植花生的生命教育活动,感受植物生命需求,感知照顾植物生长的常识。生存性的儿童生命教育,我们多是以体验式的方式开展。我们从春分节气生态瓶的制作、谷雨节气蚕的喂养、夏至节气蚯蚓喂养等生物的成长经历,引导孩子们将生命体验内化为生命情感,从情感上与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共情,变成一种生命的生存体验,随之将外在自然的生命带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之中,丰富其生命历程。

三、疫情当下幼儿园生命教育中教师应有的样态

生命教育,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开展,并未停止过。只是疫情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作为教育者,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

常言道,“言传身教”,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身份,首先要活出生命教育的样子来。如果教师没有生命教育的气质,很难成为儿童的启蒙者。为此,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注重对教师自我生命情怀的涵养。

疫情期间,老师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纷纷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慰问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的子女,为这些逆行者解除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产生对父母职业的理解、尊重和自豪感。疫情期间,不仅是党员,也有普通老师自觉成为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社区居民服务。老师们的出色表现体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对生命的责任担当。怀揣着这样的教育情怀去审视儿童的生命教育,老师们学会了和儿童一起体验生命的意义,一起分享疫情中的生命故事,让儿童不仅仅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更让儿童体验到无常之中所爆发出来的生命力量。

感受生命生长的自然规律,带领儿童在逆境中活出生命美的质地,这样才是基于儿童的教育,这样的生命教育才能促进幼儿自然舒展并释放天性,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单       位:湖北省武汉市实验幼儿园
作       者:赵 晋
文章来源:《成才》2020年第2-3期合刊

关闭

扫码登录更安全

空间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二维码已失效 请点击刷新
请打开人人通空间APP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安全登录

扫描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取消二维码登录